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平顶山 > 正文
【全球热闻】平顶山卫东区:金秋时节话丰收 乡村振兴谱新篇
2022-09-26 19:07:53 来源: 大河网
关注河南热线

9月21日,阳光甚好,秋风宜人。沿平顶山市卫东区建设路向东至蒲城街道门楼张村段,道路两侧的田间地头、绿化树旁,村民把自家果园产的无花果摆出来,供游人品尝、购买。

张晓敏就是其中的一员。10年前,她和丈夫在村里流转了十几亩土地,开始种植果树。

“现在地里种的有草莓、桃、无花果、樱桃等,成熟的时间不一样,基本上一年四季都在地里忙活。”张晓敏说,自己除了照顾孩子外,大部分心思和时间都花在果园里。


【资料图】

说话的同时,张晓敏把已成熟的无花果小心翼翼地摘下,摆放到篮子里,准备送到地头的摊位上出售。“无花果从7月中旬开始分批成熟,一直可以卖到10月下旬霜降时节。这无花果地里套种的还有桃树,每年5月成熟。”张晓敏说,她家还种了4个大棚的草莓,每年10月中下旬开始成熟,能陆续卖到第二年的6月。

“草莓成熟的时候,周六、周日市区里很多人或自驾车或坐公交车带孩子来地里摘,一天能卖2000多元,4个大棚的草莓一年下来能卖20多万元。”谈起自家的草莓,张晓敏显得很兴奋。

“大前年,经过区和街道协调,俺村这儿通了11路公交车,来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张晓敏说,采摘的人多了以后,自己就经常琢磨着怎样把果子的品质提高,品质高了才能卖上好价钱,才能多增加收入。

“种草莓需要很大的耐心,像这老叶子,得一个个打掉,这样才能促进新叶生长,还能减少病虫害发生的概率。”在草莓大棚里,张晓敏边给草莓打叶边说。

种植果树,技术保障是关键。对张晓敏和周边种植户来说,他们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距她家果园500米,邻村任寨村村民盛朝敬创办的中威苗圃果苗培育基地,多年来一直为果农提供免费林果种植培训,张晓敏就曾在那里学会了草莓种植技术。

1994年,盛朝敬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果树园林专业,2004年返乡从事林果产业,目前有果树育苗基地1100亩,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培育各类果苗500多种,目前已成功选育出优良推广品种200多个,每年从5月中旬至11月底都有不同果品成熟。在培育和推广优质高产果苗的同时,为周边及全国各地的果农提供免费技术培训。

“俺这儿免费培训果树栽培技术,就是想让更多的乡亲通过种果树鼓起‘钱袋子’,过上好日子。”盛朝敬说。

“老师讲得很仔细,并且每天都有实地操作,让我们这些上了年龄的人更容易记着。我感觉自己能够管理果林了,准备今冬或者明春就栽种一些梨树和桃树。”50多岁的蒲城村村民郑花芹说。

2022年,乘着卫东区推进“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工作的东风,盛朝敬的中威职业技能培训学校正式挂牌。学校是平顶山市目前唯一一家具有资质的种植培训学校,开展花卉栽培、林木栽培、香菇栽培等专项职业培训,并设立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机构,可以发放农作物种植技术员、园艺生产技术员、肥料配方师等级证书。

今年以来,盛朝敬的培训学校已线下培训学员1000多人,他还每周3次通过网络直播果树种植知识,每次至少有3000人在线。

在做好育苗和培训的同时,盛朝敬也为家乡的父老乡亲提供了不少务工岗位。他的果苗培育基地常年用工30余人,果苗嫁接时用工百人以上,都是来自周边村里的村民。

53岁的刘双才是中威苗圃果苗培育基地的生产队长,已经干了4年多,主要负责园区的日常管理等。“我和妻子都在这里工作,我们俩每月能收入六七千元。”刘双才说。

不仅村民务工有了去处,不少村民看到种果树有奔头,也跟着盛朝敬学习技术种起了果树,仅任寨村就有100多户。

在盛朝敬的支持下,任寨村创办了经济合作社,建起了套袋场和冷库,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快速增长。

“我们大力发展以果品采摘、绿色蔬菜种植为主的生态观光农业,形成了以鲜桃、草莓、无花果、香梨为主的四大生态林果基地,基本实现了鲜果一年四季可采摘。”蒲城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二民说。

自任寨村向西北望去,卫东区境内的焦赞山、张寨山、马棚山、金牛山等山体绵延10多里,被各类林木、果树覆盖着,似一条绿带横亘在市区北部山体上,成了一条别有韵味的生态屏障。

5月的杏,6月的桃,8月的葡萄,9月的核桃、石榴、柿子,经过多年持之以恒的推广、种植,卫东区北部山区已然成了城市的“果盘子”,吸引着众多市民来这里赏花、游玩、品果、采摘。

当下,正是石榴成熟季,金牛山上,红灿灿的石榴果压弯了枝头,每天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采摘、赏景。

“2007年金牛山石榴成功通过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定,2014年专家指导农户开展石榴品种改良,目前石榴品种已基本全部改良为软籽石榴。目前,石榴园面积已发展到6000余亩,年产石榴5000多吨。”卫东区东高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龚飞说。

据卫东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王鹏介绍,该区依托6000余亩石榴园,正在积极谋划文旅康养项目,同时着手引进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金牛山”这一品牌,进一步助力果农增收。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翻过金牛山向北,东高皇街道观上村的2000亩高标准农田里,玉米收获机、花生收获机正在田间来回穿梭,呈现出一派繁忙的秋收景象。

杨军强是村里的种植大户,6年前,他从乡亲们手中流转了200亩耕地,开始种植小麦、玉米、花生等农作物,每年净收入超过20万元。

“原来最发愁的就是浇水。浇水得从周边水库、井里抽水,成本高不说,浇得还慢。”杨军强说。

去年7月,卫东区2021年高标准农田的开工,让杨军强口中的“浇水难”成为历史。

如今,走进观上村的高标准农田,一条条宽敞笔直的水泥路在绿色的田野里纵横交错;一座座新架的桥涵通沟跨渠,把田野、村陌连成一片;一片片改良土壤、一眼眼现代化机井,让粮食作物“吃饱吃好”。

“现在条件好了,灌溉管道都铺到了地头,俺现在更应该把地种好,争取多打粮食。”杨军强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生产更便捷了,自己的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好了,干着也越来越有劲了。下一步,准备申请成立农作物经济合作社,大干一场。

据了解,去年以来,卫东区投入资金48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农田3000亩,其中改良土壤3000亩,修建道路3.2公里、板涵桥4座,打机井14眼,有力地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生产提质增效,促进了农民持续增收,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卫东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充分发挥近郊区位优势,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规范提升新型经营主体,着力打造集果实采摘、餐饮娱乐、休闲旅游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实现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业宜居、农民富裕富足。”卫东区区长宋建立说。

该区加强技术合作和技能培训,建立市场、企业、基地、农户紧密相连的产业体系,培养现代都市农业经营者。实施乡村林果化工程,打造近郊采摘园、城市“果盘子”,形成北部山区岳家村核桃、上徐村石榴、辛北村葡萄、辛南村无花果、王斌庄村杏树的连片种植和蒲城街道高速引线两侧草莓、桃、无花果等果品带。目前,卫东区全区果木总面积8300余亩,年产优质果品800万公斤,产值8000万元。

该区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指导全区2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2家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以特色农产品种植园为载体,积极培育“三品一标”(无公害、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农业+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林果种植提质增效。积极探索“支部+合作社”“农业+新媒体”“孵化中心+示范基地”等农业经营、农村发展的新方法、新思路,培育老铁文化、中威果苗等一批返乡创业典型,通过建立产业党组织、孵化“三农”IP、构建示范基地等,不断推广成熟发展经验,拉长产业链条,优化管理服务,凝聚基层合力,形成乡村区域特色鲜明、产业发展链条完整的集体经济发展工作格局。目前,24个村已全部成立农业合作社,集体经济年收入均达5万元以上。

天道酬勤,春华秋实。“卫东区把推进党建引领下的产业振兴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中的首要任务,加快城乡融合、三产融合步伐,持续关注‘三农’问题,因地制宜谋发展,稳步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卫东区委书记张伟说。(蔡长伟何洋李晓光)

责任编辑:hN_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