郏县饸饹面:香飘四溢传千年
2023-05-09 20:01:45 来源: 大河网
关注河南热线

饸饹面作为郏县“美食六绝”中的一道特色美食,以用料考究、味道鲜美、肥而不腻、回味无穷而著称。近日,我们来到饸饹面的故乡郏县深切感受这一地方名吃的魅力所在。


【资料图】

历史悠久渊源长

进入郏县县城,沿街最多的就是一家家的饸饹面门店,诱人的香气不断从店内飘出。每家店都有自己的特色,生意十分火爆。

在郏县餐饮业商会会长李桂安的陪同下,我们见到了“郏县三十年佳肴饸饹总店”掌门人李炯。李炯是郏县龙山街道人,他家祖上都是从事餐饮生意的,他是第五代传人。

李炯在店里煮面浇汤李炯说,饸饹面古称河漏,是北方及西北地区风行的面食,历史悠久。传说早在1400多年前,先人就把牛角钻6到7个粗麻线粗细的小孔,将面糊放入牛角内,落入沸水锅中煮成面条。

郏县饸饹面到底源自哪里?说法不一。据《郏县县志》记载,饸饹面是明初由陕西传入的。初以荞麦面为主料,配以熟羊肉、葱花和熬制的羊肉汤。但是有人举出,明张居正的《昌黎先生文集辑补》中“谏迎佛骨”一节里有一段话:“元和年间,自蔡屠贼归,途食郏河漏。”唐宪宗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冬,韩愈随唐军平叛,唐军离蔡(今河南上蔡一带),行至郏县城西吃了饸饹面,说明饸饹面传入郏县至少有1200年的历史了。

还有一种说法在郏县流传甚广,说饸饹面原是西汉时期的宫中名吃,因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是郏县冢头人,故从宫中传到了郏县。

对于河漏后来如何变成饸饹的,传说是清康熙皇帝钦笔改写的。康熙派专人对全国风味小吃进行统计上报,河漏也被作为其中一种上报朝廷,因名字古怪而引起康熙注意,他食后赞不绝口。但因河漏的谐音与治理河道不协调,心中不快,挥笔把河漏改为饸饹。

代代传承汤更鲜

1980年秋,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李桂安在郏县轴承厂南隔壁开起了李记饸饹店。李桂安说,当时条件差,自己动手用土坯垒的灶台,风箱是手拉式的,小木桩当凳子,两块门板当桌子。

他和妻子刘巧敏每天早晨5点开始忙碌,把羊肉配以草果、桂皮、肉桂、八角、茴香、胡椒、枸杞等十余种作料进行熬制,待高汤沸腾时,食客们也陆续到来。

当时的饸饹机是木制的,有一个长长的木头轧柄,一个桶状漏斗,漏斗的底部凿出密密麻麻的小孔。和好的面块塞进漏斗,人坐在长柄上使劲往下压,漏斗底部小孔挤出的面条直接下进沸腾的大锅里。饸饹面用的辣椒面熟盛出,浇上新鲜的羊肉汤,撒上鲜艳的辣椒油、碧绿的葱花、煮熟的羊肉,一碗香气四溢的饸饹面就上桌了。

“每碗饸饹面用水面6两,肉0.06两,当时的饸饹面4毛钱一碗。”李桂安回忆说,他每天卖出300碗左右,逢县城古刹大会时,一天能卖500多碗。

1984年,李桂安把李记饸饹店搬到了郏县城十字街南口处。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郏县的饸饹店逐渐用上了饸饹机、和面机、切肉机、切葱机,制作饸饹面才轻巧省力起来。2000年,李桂安把李记饸饹店又搬到了郏县文化路中段,店名改为三十年佳肴饸饹总店。店内消毒柜、保洁柜等设施一应俱全,燃料也从烧煤改进实现了电气化。

2012年,李桂安把三十年佳肴饸饹总店传承给了儿子李炯。李炯对家传秘方又加以改进,使汤更鲜,味道更美了。

郏县龙山街道60岁居民许秋峰家也做饸饹面生意,他介绍说,他祖父从1956年开始用架子车拉着土灶、锅碗瓢盆等赶会卖饸饹。1978年,母亲孙桂娇带领许秋峰兄妹4人传承了祖父的手艺,在郏县城东大街开了郏县风味饸饹店。现在,许秋峰和儿子、女婿经营着许记饸饹旗舰店和许记饸饹总店,共安排30多人就业,成为郏县城首屈一指的对外形象店。

特色名吃味飘香

如今,三十年佳肴饸饹总店在李炯的经营下,已成为郏县饸饹的招牌门店之一,被评为平顶山市老字号、鹰城十大特色名店,他家的饸饹面也被评为鹰城十大特色名吃,不少外国友人也慕名来到郏县,只为吃一碗正宗的郏县饸饹面。

如今,郏县的饸饹面馆已经开到省外,同时把郏县特产卖到了全国各地。

据李桂安介绍,现在郏县城乡有饸饹门店200多家,吸引着万千游客,在外的郏县人一回到家乡,首先都要吃一碗饸饹面。蓬勃发展的饸饹产业为郏县的经济腾飞插上了“金翅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蔡长伟 孙书贤/文图 )

责任编辑:hN_0926